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为基层治理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社会工作会议上也着重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这为基层治理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济南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社区治理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实现了从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到现代化社区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变,为泉城市民构筑起坚实的“幸福基底”。
笔者基于对基层治理的深入关注,对济南市各区县展开了全面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槐荫区、历下区、市中区、莱芜区在基层社区治理方面各有特色与亮点。本文将以这几个区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当前基层社区治理现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以期为济南市乃至全国的基层社区治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幸福家园
社区治理有温的逻辑机理
建设有温度的社区,既是学术探讨的基本共识,也是政策设计的根本方向,更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现实期许。
社区是邻里共同体。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成名作《社区与社会》中指出,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人群组合,它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而社会是靠人们对理性利益的权衡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是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的观念组织起来的一种机械合成体。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社区的理解是,既要有地缘、空间上的接近,也就是“区”;也要有人与人的联系,有直接的互动,也就是“社”。由此看来,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是“共同体化”的过程,即在社区治理主体之间构筑出相互支持、友善与和谐的日常生活关系状态。
社区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依据中央有关“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系列论述,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框架内,社区治理重点关注不同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与功能匹配,尤其是治理主体间的有效合作。

社区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港湾。经过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的努力,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使我国逐步从物质匮乏型社会转型为相对丰裕型社会,人民需要的变化呈现出质量迭代和领域拓展的新趋向。迈上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了“从有到优”的全新期待,高品质社区生活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均得到高水平保障和满足,成为百姓期许和政府工作方向。
人民满意
社区治理恒温的扎实成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区治理,必将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增强居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可及,从而增进民生福祉。
动员有力,基层党组织成为战斗堡垒。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逐步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共治共享、服务居民的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通过入户走访收集社区民情民意,开展邻里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红色物业”服务阵地等平台,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机关党建、企业党建、社会组织党建积极参与的区域化党建联合体,凝聚社区治理的组织合力。例如,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裕园社区深化物业党建联建,完善社区、物业服务企业、业主代表“联合巡查”和“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党组织在东方新天地花园小区引入信托制物业,以更低的费用为居民解决物业难题。
群众有感,社区成为温馨家园。广大社区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过楼体修缮、绿化提升、杆线入地等改造,曾经“脏乱差”的老旧小区“颜值”持续攀升;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范提升专项行动、探索建立老年助餐健康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让老年居民在家门口安享晚年;建设社区托育机构,为婴幼儿家庭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等多元化托育服务。例如,针对辖区内老年人占比较高等实际问题,历下区解放路街道联合辖区企业,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送餐、门窗检修等服务。
共治有效,社区参与度持续提升。各区县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发动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持续激发社区活力。依托各个街道的政协委员联络工作室,挂牌成立“商量工作室”,由政协委员、居民代表、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通过“商量”协调解决百姓诉求。积极培育壮大社区志愿服务力量,完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做实党员干部社区“双报到”工作,推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实践学分管理,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资源支持。例如,市中区积极探索“四步闭环”议事协商机制,即从民意协商、平台赋能、多元服务、跟踪落实四个环节,推动基层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较好地解决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位布局、封闭小区管理、旧城更新等群众关切的各类问题。
共享有爱,社区服务布局更加均衡。全市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不断健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济南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125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连接起居民家门口的菜市场、街道边的商超、路口旁的公园和社区医院,让每个市民都住进了生活“幸福圈”。各街道(社区)还持续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使社区治理更加精细、更加高效,依托网格社会治理“微单元”,将民生服务送至千家万户。例如,莱芜区凤城街道连心园社区将社区党支部设立在网格上,党员在网格内发挥先锋作用,在家门口提供便捷服务,居民诉求也能够在网格中被及时发现,社区资源也能在网格内高效整合,从而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快速解决民生问题。
品质提升
社区治理升温的奋斗方向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借力科技发展新动能,汇聚各方资源,回应人民诉求,从而创造更高品质的社区生活
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

数智赋能,高效精准问需于民。提升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大数据是一把“利器”。应以改革举措突破传统思维和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运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与新型交流传播平台,探索建立以党建为引领、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城乡居民为主体、以有效凝聚精准服务为特点的智能化治理系统。对居民发帖、点赞、评论等社区参与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描绘基层“社区画像”,发布不同人群、不同街镇、不同阶段的需求TOP10列表,实时发现群众“痛点”、民生“堵点”,从而实现精准治理。
协商民主,深度参与问计于民。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社区协商民主是基础的治理样态。应弘扬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主体层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主体结构,在过程层面突出治理的参与性、协商性与合作性,在制度层面构建“硬法”与“软法”协调相容的规范体系,在技术层面突出社会治理创新的数字面向。有效引导居民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保证居民代表“定时定点”到位工作,保证自下而上的居民议事到社区议事都有制可循,畅通民主协商线上线下平台,努力实现“低成本、多样化”解决群众内部矛盾。
共同富裕,汇聚资源问效于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发展社区慈善事业是重要场景。应关注在社区这一微小单元内活跃着的互助慈善和财富流动,发挥第三次分配在扶危、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灾等公益事业中的巨大潜力。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泉水文化、名士文化、黄河文化中的慈善因子,传承创新义庄、义仓、义学、善堂等社区慈善实践样态,建设社区基金(会)等新型平台载体,汇聚公益慈善类社会资源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满足现行福利政策未覆盖的边缘性群体的民生诉求,更加便捷高效地帮扶社区内的困弱成员或群体,助力全体社区成员提升生活质量。【刘洋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